完美計畫,不如臨機應變。泰國少年足球隊救援行動給我的啟發
王文華
13人困在地表下1.6公里的深處,10天後才看到救難人員。
救難團隊經過六天的準備和兩天的執行,帶著13人通過3.2公里(其中一半是水)的迷宮,重見天日。
這次救援成功的原因,不是靠完美計畫,而是靠臨機應變。
他們在物資上臨機應變。
孩子們困在暗無天日的洞穴,舔石灰岩洞牆上的水維生。
救難人員沒有專業的頭燈,就用膠帶把手電筒貼在頭盔上。
給孩子戴的氧氣面罩是成人尺寸,他們找同齡孩子在附近的游泳池測試,找出讓孩子戴成人面罩的方法。
他們在方法上臨機應變。
本來準備在山上鑽洞,把孩子吊上來。失敗後回到從洞口救人的傳統方法。
全長3.2公里的洞穴,一半是水。水深處,兩名潛水員在裝載孩子的擔架下方推。水淺處,潛水員改成一前一後的陣式。
到了沒水的區域,挑高比較低的路段,救難人員蹲著抬擔架。
地表凹凸不停的路段,把擔架吊在繩索上滑行。
地面溼滑的路段,用六七筒水管做成類似溜滑梯通,用滑的。
解決問題有兩種方法,一種是靠聰明、智慧、計畫、時間。另一種是靠土法煉鋼、不斷嘗試、不斷修正、分秒必爭。
人命關天的事,如果靠第一種,會錯過時機。千秋大業的事,如果靠第二種,會流於兒戲。
我們常看錯了問題,選錯了方法。
你現在面臨的難題,適合用哪種方法解決?
我把救援行動給我的三個啟發,錄成音檔,發表在《創新拿鐵》:
bit.ly/2une3G4
(圖片來源:ABC News的Twitter)